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行业主题论坛10日在云端开幕

    新华网上海7月11日电(记者吴振东 许东远)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行业主题论坛10日在云端开幕。27位重磅演讲讨论嘉宾围绕“共创智慧教育新家园”展开思想交锋。

    “教育是最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的行业之一”。腾讯云与腾讯教育副总裁王涛在论坛上的这句话,也是众多业内人士的共同感受。

    伴随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正在发生变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开启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学习实践,客观上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认识、加速了在线教育发展的脚步。

    上海作为中国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近年来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夯基垒台”,逐步走出建设智慧教育新家园的探索路径。“我们坚持政策先行,在顶层设计上不断优化完善;坚持技术先行,在基础设施方面形成重要保障;坚持人才先行,在教师素养方面提供有力支撑。”出席论坛的上海市教委主任王平说。

    王平说,疫情期间,上海300多万师生参与了居家在线学习,整体运转平稳有序,学生、家长反响及社会舆论总体良好。这是对上海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检验,更是未来人工智能时代在线教育新模式的预演。

    如何使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提质增效”?王平认为,一是要在学生素养提升层面把握好“广”和“专”的关系,既要抓知识普及,又要抓专业人才的培养;二是要在教育形态层面把握好线上和线下的关系,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进行全面融合和整合设计,形成融合教学新模式;三是要在治理能力层面把握好“术”和“道”的关系,一方面从师生的难点、痛点出发,进一步找准切口,深入挖掘数据红利,另一方面要审慎面对技术可能带来的侵犯隐私等风险挑战,健全隐私保护机制和防护体系。

    “PISA(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之父”施莱歇尔非常看好技术参与未来教学变革的前景。他预测说,到2025年,全球高等教育院校对虚拟实境相关技术及设备的采购金额将达到1260万美元,对人工智能技术及设备的相关花费将达610万美元。

    施莱歇尔在对比传统教学模式和一项围绕人脸识别技术开发的课堂系统时提到,这项技术不仅能够实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上课状态,同时也能作为课后反馈,为教师进一步开展教学提供借鉴。“人工智能可以丰富创新教学手段,但不能取代教师。”他坚持认为,技术“只有在使用的时候才是有用的”,希望教育管理者不要盲目地追求新技术,更要关注新技术的应用是否真正为教师和学生带来了益处。

    教育发生的场所不再局限于课堂,师生交互的空间从实体转移到虚拟,这些为面向人人的终身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上海开放大学校长袁雯提出“智慧学境”概念。在她看来,智慧学境应具有创建过程记录、情景识别、环境感知、社群联接等多种功能,以促进学习者便捷、灵活和有效地学习。

    袁雯介绍,上海开放大学目前正基于区块链和大数据研发“申学码”。作为“学分银行”2.0版,“申学码”可作为个人终身学习的记录和输出平台,综合显示个人“学习能力”和“学习信用”,甚至实现“AI教师+AI助教+AI学伴”的学习共同体,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学习场所。

    2020年3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目前,教育部已批准215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此外,我国高中生已开始使用信息技术新课标教科书,以掌握人工智能的正确概念。

    “人工智能研究的重大突破将来自于多学科交叉,其教育的核心也在于学科交叉,而伦理也是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课。”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高文说。

    “AI+教育”的讨论热度也延伸至论坛之外。对于大中小学校、校外培训机构等教育主体正在开展的在线教育实践,从业者也有诸多感受。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此前表示,疫情之后,教学不会完全回到以前的模式,肯定会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增加师生互动、增强授课效果。“但线上教育不会取代课堂教育,师生距离最短,往往效率最高。”

    英孚教育中国区企业事务部执行副总裁兼首席企业事务官柳尽染认为,中国人说“言传身教”,教育很多时候就是在人与人的互动间发生的,目前隔着一面屏幕还做不到。“未来的线下课一定会结合在线技术,来帮助解决用户的学习问题,形成一个完整的线下线上的融合。同时,教育者和教育机构仍必须练好内功,内容与技术‘双轨并进’,才能让学习者真正受益。”

来源: http://sh.xinhuanet.com/2020-07/11/c_139205671.htm

滚动到顶部

免费制作创意短视频活动

复工复产之际,博视优学隆重推出免费制作视频活动——只需告诉我们您的视频需求,我们将免费为您制作一个创意短视频,用于您的营销推广或教学实践等。零成本试水短视频,开放名额有限,机不可失,不要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