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教师那么讨厌职称制度?

现在有一些人对职称制度言必称“取消”,欲灭之而后快,似乎职称乃万恶之源,坚称只要取消职称就会天下太平,教育系统再无矛盾,教育质量必定大为改观。果真这样吗?果真取消职称之后就会让教师安心教学,不再出现新的纠结吗?

@百姓茶馆话人生

讨厌不是无缘无故的。

在教育世界领先的芬兰、日本,中小学教师不设职称,并没有影响到教师专业发展;在我国设立职称之前,也出了一些教育家,远的如孔子,近的如陶行之。因此,人为评定的职称,与教师专业成长没有必然的关系,反而感觉到硬给教育塞进了一个有“排异”反应的东西,或者说画蛇添足。

现在的很多老师有职业倦怠感,主要是因为负担重且有较多无用功、学生不敢管以及职称带来的困惑。职称将教师分成三六九等,且公平合理晋级的成份偏少,教师职称与工资唯心地挂钩而造成分配不公,职称不但不是倦怠的治疗剂,而是导致倦怠的重要催化剂!职称低者多劳未必多得,职称高者少劳也可多得,这种偏离公道的工资制度,如何治疗倦怠?

要说当前的职称是管理教师的重要举措,恐怕是一种臆想,因为多年来的教育领域里的真实情况是:职称引发了教师内斗、追名逐利、心浮气躁、职业倦怠甚至职业动摇。众多教师反感职称,呼吁取消职称,或者自然晋升,或者将其与工资脱钩,在这活生生的事实面前,说职称是管理教师的重要举措,是十分苍白无力的!一切看效果,一切从事实出发!实践出真知,讲再多的大道理都是无用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职称不可能给教师个人、学生、用人单位、教育行业及社会带来多赢局面,反而更多的是内伤、内耗下的多输。职称伤害了教师,伤害了教育,使各方成了输家!

对于需要安心、安安静静地教书育人的教师来说,与工资挂钩的职称,让教师为了争利多了份操心,多了个分心,多了许多忧心,也使职称不顺者多了许多的伤心,让苦干多干而因职称低、工资少的教师多了许多的寒心。可以说,职称本身无罪,但当把职称与工资捆绑在一起,赋予职称具有“造钱”功能的时候,它就变了味道!

教育不是工厂,教育工作主要靠人本身去运作,靠自觉性,靠师德,靠静心、专心,更多的是脑力劳动,具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因而不适合引进职称。至少不适宜将职称与工资挂钩。职称资格证书代表不了实际工作!综上认为:没有教师职称,教师照样可以专业化;教师职称的存在,并不能治疗职业倦怠;职称与工资挂钩,不是管理教师的重要举措,而是失策之举;职称工资制度,不会产生多赢的局面,多输却是常态。

@中小学教育者

30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让我逐渐发现,职称在运行过程中,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

问题一:职称与工资待遇挂钩——造成了同工不同酬的不公平现象。同是一个单位的同事,工作量基本相同,教育教学效果没有什么差别,而中级职称教师的工资待遇比初级职称教师的要高出一倍来,而且职称越高,工资报酬差别越大,职称完全可以不与工资待遇挂钩的。

问题二:职评漏洞太多。某些“有路子、有关系”等等的教师可以轻而易举的一路绿灯地晋升更高的职称。在职评时,以下面保送上去的为主;只是注重看材料,不注重实地调查或者是考察;谁给某些评委“打招呼”,这个评委就会给谁开绿灯等等。这些职评过程中出现的怪现象,给职称蒙上了“不干净”的东西,让人头疼,堵住这些漏洞,或可不再让人讨厌职称。

问题三:某些高级职称教师的教学质量并没有因为其职称很高而很高,而只是工资很高。因为教学质量有时候并不能反映教师职称的高低,或者说,高级职称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成绩,也是可以说过去的,毕竟学生的学习成绩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影响的,那么,高级职称教师的工资并不会因为教学质量而受到影响。——考核教师工资收入的是职称,而不是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因素。或许能进能退,才是解决职称的有效办法。

问题四:除非违反规定,职称只升而不降。只要年度考核合格,职称最起码保持不变,而并没有因为教育教学工作受到影响。这就让个别人有一种一劳永逸的感觉,一旦获得高职称,便可以长期拥有。

问题五:职称有限名额的限制。按照一定的比例设定某一职称的数量,让后来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没有或者说很少有晋升更高一级职称的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同时,也有失公平。——应该打破名额的限制,条件达标的就可以参与职评,并且,一旦成功,就应该有岗有工资。

@国国哥哥

简单易用的才是最好的

职称的意义至少有:

1.教师专业化的必然选择。教师的工作具有专业性吗?教师的专业性又如何体现?难不成教龄越长就越有专业性?如果教师的工作不具有专业性,是否意味着谁都可以教书?一种职业失去其专业性将意味着什么?专业性果真无关紧要吗?用什么方式来取代职称制度?这些问题不弄清楚之前,最好慎言毁灭。毁灭有价值的东西,往往就是一场悲剧。

2.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职称制度存在几十年,其评价标准和使用办法一直在与时俱进,比如评聘分开,比如破格申报,比如按学校等级分配指标,比如述职和公示(举报)制度,总体而言是在不断完善和健全,也受到多数公正人士的认可,不管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职称制度都在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教师职业倦怠的治疗剂。不可否认,教师职业缺少上升空间,有人戏称“一入职就知道退休的情境”,的确,普通老师除了从政就只能走专业发展之路,好在现在有职称制度,相当一部分老师为了高一级职称而努力工作,促进了他们的专业成长,如果贸然取消,至少职业倦怠会更严重。

4.行业间职业技能的平衡器。不仅教育行业,其他各行各业都有技术职称等级,他们评高级职称同样很难,为什么其他行业评不上的人就不像某些老师那样吵嚷?其他行业的职评工作就一定更公正公平一些?或者其他行业的职称“含金量”、“吻合度”及说服力更高一些?假如各行各业都有职称制度,只有教育行业取消,那么大专院校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意吗?真正有能力有实力申报的老师愿意吗?

5.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举措。职称制度是对教师进行业务和专业管理的重要举措,尤其是聘任制度,高职低聘和低职高聘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评上不等于聘上,聘上要靠教书育人的实绩。比如一般来说提拨中层干部必须是一级职称,如果只按教龄来提干,或者靠选票来提干,可行吗?再比如现在要求申报高级和正高级必须担任多少年班主任,以及相关的电子档案的建立,都是教师队伍培养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其作用不容低估。

6.行业、专业、个人、用人单位与社会都需要的多赢平台。很多评为高一级职称的都在感谢职称制度的引导和激励,对照评比条件可以不断补短板、增特长,比如参加教研、教改和素质大赛,为教师专业成长立下了汗马功劳。真不敢想像取消职称制度之后谁还愿意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谁还愿意做班主任和科(级)组长?谁还会愿意教毕业班?反对职称制度的人认为教师一上评上高级就坐等退休,那么采取到了年限就自动升级,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做法之后,谁还愿意多干?估计中层和校级领导也没有人愿意干了,更不用说担任班主任和毕业班教育教学等苦差事了。职称制度是个多赢平台,你好我好学校好,大家都好!

所以暂时未评上或聘上的老师不必怨怪职称制度,还是冷静下来“反求诸己”,须知评聘上的人之中或许也有个别人靠弄虚作假成功的,但多数人是经得住公示和监督的,实在觉得不公正、不合理,你完全可以实名举报,只要举报真实,相关部门绝对会一查到底,绝不纵容。另外,每个当年未评上的人都会收到反馈意见,会说明落评的具体原因,只要引起重视,下一年又可以重新申报。本人九十年代末申报高级职称,第二年才过,就是按反馈意见把相关材料补齐了。记得当时有位初三数学老师连评8年才评上,他也从未放弃,不断改进,最终如愿以偿。他的感触是:评高级是评出来的,更是自己拼出来的,职评让我找到了专业尊严!

@黑心206922029

职称并不等于一个人的能力,我们搞形式上的东西搞得太多了,很多是有名无实,比如评职称,年终评先进个人,其实一个单位的工作做得好不好靠的是团队的齐心协力,并不是个人。评先进个人,会对整个团队产生不利影响,建议取消这些评比,还有年终总结等等都是表面的形式,一个单位的工作好与否取决于效果,评职称也是一样,如果这个人工作没有什么成绩,沒有效果,职称又有什么用?

来源: https://www.sohu.com/a/405808990_498200?spm=smpc.author.fd-d.4.15939995223190oTtBmg

滚动到顶部

免费制作创意短视频活动

复工复产之际,博视优学隆重推出免费制作视频活动——只需告诉我们您的视频需求,我们将免费为您制作一个创意短视频,用于您的营销推广或教学实践等。零成本试水短视频,开放名额有限,机不可失,不要犹豫!